2025年7月7日下午, 在我院范正义教授带领下,宗教学、马哲等专业十数名研究生于F1-301举行《永恒回归的神话》读书分享会,师生们围绕书本内容展开了深度对话。
《永恒回归的神话》是一部由著名宗教史学家米尔恰·伊利亚德(Mircea Eliade)所著的宗教学经典,成书于1949年。书中提出“永恒回归”理论,认为古代社会通过神话和仪式周期性重现创世原初时刻,以对抗线性时间的虚无感,为存在赋予神圣意义。该书是宗教现象学与比较宗教学的奠基作,深刻影响全球宗教学、人类学及哲学研究,被视为解析传统文明世界观的核心经典。伊利亚德出生于罗马尼亚,曾在芝加哥大学任教,以比较宗教学和宗教现象学研究闻名,是20世纪宗教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分享会上,吴慧敏同学率先为我们详细介绍本书作者伊利亚德的生平和写书背景,并对书本内容及理论做了深入阐述,同时结合中国宗教特色对书中理论进行跨文化应用。后续的同学也不断在此基础上加入自己对书本内容的理解与扩充。其中,马玮蔓同学立足东南亚田野经验,以“流动中的神圣”为切入点,将书中理念与马来西亚陈靖姑信仰研究相结合,依据“流动原型”概念深入探讨了移民社会中神话原型的在地化改造。陈钰清同学以书中对“苦难”和“历史”的阐述为切入点,分析了为何古人如此拒斥线性“历史”的存在,并进一步解释了传统社会中的古人是如何通过拒斥历史,选择“循环”以维持其存在的实在性的。中哲方向的黄本航同学则立足文本眺望未来,细致分析了循环宇宙、线性发展、原型回归三种不同历史观的图景。马哲方向的刘毓楠同学依据书中对黑格尔、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解读作出兼具专业性与学术深度的扩展,区分了黑格尔与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差异,提出自由创造历史的重点在于人民如何联合。本次读书分享会持续近两小时,同学们积极发言互动,提供了不同视角及不同专业方向的解读,大家在对伊利亚德理论的理解与交流中,拓展了学术视野。会议尾声,范正义老师针对同学们发言,提出做学术研究一定多读书,积累丰厚的阅读储备。范老师还举了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所长张珣利用伊利亚德神圣原型理论研究台湾民间神明进香现象的案例来教导大家在学习过程,尤其是在田野调查过程中要对文本理论学以致用。
av大平台
宗教学专业“读书会”系列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导,持续关注世界经典学术著作,通过师生共读、跨学科研讨等形式,促进我院人文经典研读的传承与创新。


撰稿人:吴艳君
(责任编辑:郑学颖;初审:鞠芳;复审:常旭旻;终审:叶荔辉)